自然步道
 
臺北舊城時光~ 大稻埕的前世今生


文:吳桂芳

  你對於大稻埕的印象是什麼?是近年舉辦的大稻埕情人煙火節?亦或是春節前人潮熙攘往來的年貨大街?
 
  對我來說,大稻埕是個飄渺、虛幻的代稱,曾經只出現在課本中,依稀還記得課文中細數著大稻埕的繁華。如今探訪大稻埕,就像是從小聽到大的童話故事出現在眼前一般,然而文章所述的往日風光卻已不在。隨著蔡伯淵導覽老師的步伐,才漸漸喚醒身為臺灣人記憶深處中的大稻埕。

醜小鴨化身天鵝 大稻埕成為商貿中心

  走入午後的迪化街,往日的中藥房、南北貨商家逐漸被文創小店和酒吧所取代,舊屋門口紛紛拉下鐵捲門,像是不願讓人瞧見自己老去的面容一般。郭雪湖筆下的大稻埕,在過了百年之後的當今,已失去了忙碌紛擾的市井小民,就連色彩繽紛的商店招牌也不復相見。
 
  回顧大稻埕的歷史,得從大稻埕的開基人物林藍田開始述說。早在1851年,林藍田等人為了躲避海盜,舉家移居至大稻埕。另外,說到大稻埕興起,最廣為人知的想必是被稱為「頂下郊拼」的械鬥衝突,導致1853年的同安人從當時的商貿中心艋舺聚集至大稻埕。然而數年後,同樣位於淡水河畔的大稻埕,卻逐漸取代河道漸淤的艋舺,成為北台灣的商業中心。
 
  1860年淡水港正式開埠後,各國商人紛紛於大稻埕成立洋行,並以大稻埕為中心,進行茶葉、樟腦、蔗糖等貿易。英、美、德等國也陸續在當今的環河北路一段設立領事館。
 
  考量到商務和軍事需求,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興辦基隆至臺南段鐵路時,於大稻埕乘區中興建最早期的台北車站,站址位於當今市民大道上的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為當時淡水河港口週邊街區。在經歷三次改建與搬遷過後,才造就如今的第四代台北車站。
大稻埕開基人物林藍田的故居,是大稻埕頭崁店第一間街屋,如今為林五湖命相館,平時供遊客免費參觀。德國駐臺灣大稻埕領事館紀念牌位於忠孝國中圍牆上,領事館原址位於忠孝國中校園內,鄰近環河北路一側。

茶金時代 亭仔腳撿茶成追憶

  臺灣早期有三寶,分別是茶葉、樟腦、蔗糖。而茶葉正是從大稻埕慢慢生根、發芽,逐漸茁壯。最後,茶葉特有的香氣瀰漫著整個大稻埕,至今仍無法退散,停留在每個人的回憶中。
 
  1865年,英商杜德(John Dodd)來臺視察樟腦時,意外發現臺灣北部土壤與氣候相當適合種植茶葉。因而杜德聘僱買辦李春生,兩人攜手引入福建安溪茶苗,並說服木柵地區農民改種植茶樹,杜德也投資製茶設備、引進製茶師和茶工,改良臺灣茶葉。
 
  昔日的大稻埕約有200多間的茶行,而貴德街正是當時最主要的茶葉烘焙加工出口區,數十家製茶廠設於短短500公尺的街道中。撿茶女坐滿貴德街的亭仔腳,翻撥著堆滿茶葉的笳笠,挑除毛茶的雜枝跟壞葉。
  茶季繁忙時,平均每天約有2萬名撿茶女聚集在大稻埕,甚至傳聞茶行員工會以竹棍要脅路過婦女前來撿茶,不撿滿一斗茶(11.5臺斤)無法放行。
 
  茶香帶來大稻埕數十年的興盛,即使臺灣茶葉技術不斷改良,自烏龍茶研發出香片、無花包種茶、小葉種紅茶等茶葉,卻抵不過環境變遷。不單單是因為二戰爆發後,各國對於茶葉的需求銳減,戰後也不敵國際低價,而茶金時代逐漸走入歷史。
李春生教堂位於貴德街口,街道兩側興建洋樓店鋪,為臺北最早期的洋人街。早期為貴德街內的茶葉加工廠,之後改建為雜貨店「莊協發」。曾經是臺灣文化協會開辦講座的地點之一,如今改名為「港町文化講亭」。

以茶入酒 茶葉芬芳再現

  臺北市政府原計1977年拓寬迪化街,將毀壞迪化街的建築立面,在樂山基金會與媒體的大量渲染下,臺北市終止拓寬計畫,同時保留大稻埕特定專用區計畫。
 
  為了復興臺北西區,政府近年推動「西區門戶計畫」,吸引文創商店、茶酒吧陸續進駐百年老屋。茶葉以不同的形式再次回到大稻埕,結合中藥融入到特色調酒中。大稻埕僅存的數間茶葉加工廠多轉型為古蹟製茶廠、觀光茶行。
 
  然而,大稻埕不僅記載著茶的芳香,也保存著當時象徵時髦的永樂市場、可容納1505人的永樂座戲院的輝煌,以及政商名流故居。大稻埕沿革和歷史人物即可視為臺灣的文史縮影,從早期的荒蕪之地、後續的輝煌,直至如今的復興,大稻埕已是血液中無法割捨的一部分。回憶中的一抹茶香,吸引著民眾再度前來這座舊城區,且深深著迷著大稻埕的風華。
《望春風》作詞人李臨秋雕塑,模擬他在大稻埕的淡水河畔埋頭寫詞的生活。
【自然步道協會會員限定 一同加入步道共學行列】
有興趣的民眾歡迎加入自然步道協會會員,就能一同加入步道共學的行列囉!
如果時間無法配合,又想參與步道走讀的話,
可以多參考看看步道協會舉辦的假日步道導覽、步道生態解說導覽活動。

然而,顧及導覽品質,上述活動皆有人數限制,有興趣的民眾要趕緊報名哦!
最新活動資訊可參考自然步道協會網站,才不會錯過報名資訊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