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步道
 
《猴硐聚落》礦業記憶的生態文史
會訊第102期 (2024.04 春季號)

文.圖/劉寶麟

  與眾綠人們一起探索臺灣這塊土地的自然生態與文史風情,是我生活中最期待、也是最開心的一件事情;繼上期我們走進新店安康巷弄,引發許多熱烈的迴響之後,這次讓我帶著大家搭乘臺鐵區間車來到新北瑞芳的《猴硐聚落》,跟著「猴硐礦工文史館」老礦工們的腳步,探索這個具有近百年歷史的礦業遺跡,並聽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引領瞭解當地幾乎快被遺忘的礦業發展史與生活記憶,除了做個圖文的紀實回顧及補述,也順便聊聊他們面臨的困境與期盼吧!
  來到新北「猴硐」這個地方,一定得要先來瞭解地名的由來;從相關的文獻查找,最早始於清代末期,此地僅為一街庄,因周邊有猴群聚集之山洞,故稱為「猴洞庄」(隸屬於基隆堡,有《臺灣堡圖》可稽);到了日本時期,該庄隸屬於基隆廳,編入第三區(瑞芳區),後來配合總督府的地制管轄變革及宜蘭縣鐵道闢建,該庄改制並雅化為「猴硐」大字,隸屬於臺北州基隆郡瑞芳街;國民政府遷臺後,曾因認「猴」字不雅而改字為「侯硐」(民國51年),復為保留地方文史特色,又改回原名「猴硐」(民國92年),所以在臺鐵的車站月臺上,還曾經出現「侯硐(猴硐)」字樣的告示牌。

 ⬅️猴硐車站月臺上的告示牌(本照片由「小虎食夢網」攝於2012年,感謝同意授權使用)

  近年政府推動地方觀光盛行,「猴硐」這裡因為停止開採煤礦,年輕一代的住民人口外移,剩下的老年人為排遣寂寞,遂以餵養貓咪為樂,加上新聞報導的影響,意外讓此地成為有名的「貓村」,還獲得美國媒體CNN推薦為全球六大賞貓景點。然而這也讓猴硐之所以在百年前成為聚落的重要原因--「煤鄉」記憶,漸漸被遺忘了,幸賴諸多文史學者與地方耆老們的呼籲及努力下,讓新北市政府透過「文化資產保存」的方式,把整個猴硐地區煤業開採遺構,將其中的「整煤廠」、「運煤橋」、「整煤廠辦公室暨倉庫(現為遊客中心及願景館)」及「廢水處理廠」等設施,以「瑞芳瑞三鑛業」的名稱登錄為「歷史建築」(註),並編列預算規劃一至二期的修復活化工程,但究竟能否達到新聞稿所稱:「凸顯猴硐礦業全盛時期整體產煤脈絡與歷史景觀,並與礦徑連結,帶領民眾感受礦業遺址與猴硐風貌」的效果,其實是有疑慮的,因為缺少了礦工自我表述的真實性與臨場感。
  也鑒於這個理由,在四年多前有一群年逾七、八十歲的老礦工,默默在他們以前曾經安身立命、養家餬口的煤礦坑口,用自己老人年金集資向當初的東家「瑞三鑛業」承租房舍,胼手胝足成立了「猴硐礦工文史館」,把各種當年有形的資產及無形的記憶,一點一滴地匯集整理展示起來,並守護著臺灣開採面積最大、延伸距離最長的「瑞三本坑」礦口。另外向勞動部申請參與「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每個月都會舉辦不收費的走讀導覽,由老礦工們揹著麥克風、拿著老照片、說著自己的故事、回味那段礦工歲月,引領民眾進入「礦工生活記憶漫遊」或是「戀戀復興礦文化走讀」的時空旅程。儼然是活生生的文史印象重現於面前,追憶起臺灣礦業興盛的榮景;最近半年曾多次號召協會綠人伙伴,搭乘大眾運具到此參與走讀。在今年1月9日這天再次安排跟著礦工前輩的引路導覽解說,步行走訪了這個珍貴的歷史文化資產,僅以這次活動的影像跟大家分享猴硐特色吧!
  
(註)根據新北市政府審議:瑞三鑛業公司登錄為「歷史建築」的理由有三:
(一)瑞三鑛業公司係由鑛業鉅子李建興於日治昭和9年(1934年)所創設,歷史悠久,李氏一族於新北市之開發具有貢獻,具歷史研究之價值。
(二)瑞三鑛業公司整煤廠之廠房、機具、運煤車鐵軌、廢水處理池等等設施大體仍存,與瑞三運煤橋配合保存,可為臺灣煤礦業發展史留下若干見證。
(三)本產業遺構確能代表新北市在20世紀中葉臺灣北部地區礦業開採之歷史,附近眾山圍繞,又有基隆河之綠水潺流,風景極佳。

    
⬆️我們在猴硐火車站與礦工前輩們集合(劉寶麟攝)   ⬆️「礦工生活記憶漫遊」行程手繪圖(取自猴硐礦工文史館)   ⬆️「戀戀復興礦文化走讀」行程手繪圖(取自猴硐礦工文史館)
一、猴硐火車站:
  猴硐車站位處臺灣環島鐵路網的宜蘭沿線(八堵到蘇澳),於1924年12月1日開通營運,今年恰逢屆滿百年。屬國營臺鐵公司的三等站,現有的跨越式站體係為煤礦運輸而設計,將車站營運設施與出入口都設在2樓,節省車站周邊建築設施,藉以獲得更多的利用空間,由於運用成效頗佳,在臺鐵後續辦理車站站體新(改)建規劃時,蔚為風尚與潮流。在當年煤礦產業興盛時,這裡也是平溪線鐵路支線的起點。煤礦產業(礦工)及鐵路產業(道班工)當年是居民主要從事的職業,後隨著煤礦停採、鐵路維護道班撤離而沒落。目前每日運量進出人數約為千人上下,此地仍保有臺灣鄉村聚落景觀,也是鐵道迷拍攝列車運轉的秘境。

 ⬅️猴硐火車站(民國62年完工啟用迄今,劉寶麟攝)
二、整煤廠辦公室暨倉庫(現為遊客中心及願景館)
  當天是由「猴硐礦工文史協會」理事長柯茂琳大老前輩帶領導覽。已達人生七十才開始的他,自我介紹他在當地成長、從事礦工的艱與險,到失業轉行去新店客運開公車,勞工屆齡退休後再回鄉,與周朝南兄弟、毛振飛等諸位礦業前輩,一同齊心協力,把猴硐這個曾經是全國最大煤礦產地的種種記憶活化起來。
  現在此處被新北市觀光旅遊局規劃設為猴硐的「遊客中心及願景館」,是出了車站過商店街便能吸引目光焦點的場域,當然也是貓群聚集出沒的地點之一。旅遊中心的前身為整煤場辦公室,負責管理整煤場內煤礦品質管理檢測、選煤、洗煤作業,還有控管煤礦運輸量,屬於銷售管理的行政單位,而願景館的前身則是整煤場倉庫,係因臺鐵火車鐵軌(窄軌1067mm)和運煤臺車鐵軌(三分車軌545mm)為不同規格,故須將鐵路載運來的機械或物品,先行存放於此倉庫,再利用臺車將物品送至各個單位;而願景館內陳展煤礦產業的相關資訊,透過文字敘述和圖像,以及最讓人吸睛也是解說重點的「瑞三鑛業洗選煤廠整體建物模型」,藉由導覽解說及相關燈號指引,讓參觀民眾可以深入瞭解這個所謂的黑金產業發展有多麼繁盛。

 ⬅️礦工前輩解說整煤廠的運作,讓人有身歷其境的感受(劉寶麟攝)
三、整煤廠(又稱洗選煤廠)
  猴硐從日本治臺初期,即開始大規模開採煤礦,最初由日商三井財閥主導,並為加速產煤效率,在宜蘭線鐵道開通後,在猴硐車站東面興建了整煤廠,整棟建築物樓高3層(一樓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二樓以上則為木構造),負責選洗出不同級別的煤礦;國民政府遷臺後,由李建興開設「瑞三鑛業公司」承繼取得開採權,全盛時期每日都有超過五百名礦工進坑,為臺灣第一大煤礦公司(產量幾近全國一半),堪稱是帶動臺灣經濟起飛的火車頭!且因礦業的相關工業製程所需大量技術人員,現臺北科技大學(前臺北工專)還特別設有礦冶工程科,人才學以致用,發展出各項屬於先進的技術與機具,這真是臺灣的驕傲。
  說到「瑞三鑛業」鉅子李建興先生,不得不談一下他的發跡之路,雖然早在日本治臺時期即因礦業而致富,後來發生不配合總督府推行「皇民化運動」,衍變成抗日的「瑞芳五二七事件」,遭日警以密圖叛亂逮捕入獄服刑,直到臺灣光復才獲釋出獄,他的身分從「抗日份子」轉為「抗日英雄」!又獲派任參加「臺灣光復致敬團」前往南京,並獲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的接見慰勉,爾後成為政府首任的官派瑞芳街街長(相當於現在的區長),同時獲准買下原日本時期「基隆炭礦株式會社」經營的瑞三煤礦礦權與設備,成立「瑞三鑛業公司」營運。國民政府從大陸撤遷來臺後,除了基本的家庭燃料,並因應軍用與工業發展需煤量大,成為全國最大的煤礦公司。他曾婉辭臺北市長的任命,只接受擔任國家中央銀行理事席位到逝世為止。陽明山後山公園用地,也是由他們家族所捐,總統還特別頒贈「孝友崇義」匾額,可見其強大的政商影響力。
  現在看到的整煤廠是新北市政府以新臺幣一億二千萬的預算啟動修復,由徐裕健建築師秉持修舊如舊的概念規劃設計,歷時3年經過繁複的文資審查與設計、修復過程,在2022年9月完工開幕,期望重新恢復往昔光彩,呈現整煤廠於礦業歷史中的定位、工作運轉的選洗流程與在地礦工的故事,透過遺跡與文物並導入科技聲光,帶來更有趣、深入的文史體驗過程。令人遺憾的是展場內呈現的導覽文字、設備器具等,有諸多謬誤,讓礦工前輩們難過與不認同。

   
⬆️瑞三鑛業整煤廠再修復後重新開放(劉寶麟攝)        ⬆️礦工前輩遺憾地指出整煤廠導覽文字的謬誤(劉寶麟攝)

四、運煤橋與廢水處理廠
  「運煤橋」是瑞三礦業公司為了將基隆河東岸各個礦坑所生產的煤礦,以柴油機關車運送到整煤廠而興建,最早通稱「三層鐵橋」;後因礦業設施擴建需求,在民國54年(1965年)8月以鋼筋混凝土改建為圓弧形拱橋。它的長跨距設計構思緣起於李建興董事長赴歐洲考察時,對此類充滿力與美的幽雅造型橋樑,念念不忘,返國後特別要求應用於這座要改建的橋樑上,並命名為「瑞三大橋」。雖然收礦後僅為行人用途,但是當地居民仍習慣稱它為「運煤橋」,也成了此區域最著名的打卡拍照景點。此處的「廢水處理廠」則是當年「基隆河」河水的顏色,因為大量洗選煤礦而變成臺灣的「黑龍江」,政府為了樹立典範、落實環境維護而在此設立,目前僅剩部分遺構,無法完整呈現原有樣貌。

    
⬆️具有充滿力與美造型的運煤橋(劉寶麟攝)    ⬆️未改建前的運煤橋(又稱三層鐵橋,老照片由周朝南先生提供)   ⬆️瑞三鑛業廢水處理廠原樣貌(老照片由周朝南先生提供)

五、王醫師診所
  其實這裡只是一間不起眼的平房,但曾有位不平凡的礦工健康守護神--王醫師在此執業,而成為當地重要的記憶。王醫師是日本時期受醫科教育背景,舉凡任何身體病痛,甚至包含接生都是他的服務項目。可惜他並未通過考試、領有醫生執照(並非醫科成績未達標,而是三民主義不及格),但居民對他無怨無悔在此守護大家健康,即便已逝世多年,仍感念不已!

 ⬅️王醫師診所已不再營業,就參考這面解說牌吧!
六、猴硐鐘萼木(鐘古樹)
  臺灣原生種植物--鐘萼木是冰河時期植物,臺灣只分布在北部,是稀有植物。鐘萼木的花朵外型像一個倒吊的鐘形,所以命名為鐘萼木,早期猴硐當地的居民每年都會看到它開花結果,一開始不知道是什麼樹種,是稱它為「鐘古樹」。猴硐看到的鐘萼木,每年至少會開花兩次,以4月開花量最多,而在10月底又會再開花一次,但是花量較少。鐘萼木的根部非常長,會向下垂直延伸,喜愛生長於多雨潮濕、排水良好地區的邊坡上,是很好的水土保持物種。剛好猴硐地區的地形及氣候條件非常適合鐘萼木的生長,也成為當地代表性的生態景觀。

 ⬅️老礦工們以圖片說明猴硐鐘萼木的生態(劉寶麟攝)
七、狹小的礦工宿舍與整齊的美援厝
  在礦業興盛時期,有大量的礦工家族居住於此,瑞三鑛業公司特別興建眾多礦工宿舍(工寮)提供申請居住。宿舍建物也被稱為「寮仔」,在猴硐就有「內寮仔」、「三座寮」、「五座寮」、「番仔寮」、「美援厝」,都是工寮。早期多數以木板隔間,木牆上開一小洞裝電燈提供兩戶使用,廚房、浴室、廁所也都是共用,從建物外觀看到的每一格窗戶,就代表一戶家族居住的狹小空間;當時的礦工宿舍聚集了近千人在此生活起居,舉凡小孩子讀書、睡覺、吃飯等生活,都在這一格窗戶下所隔成的空間下生活著。而「美援厝」的居住空見與環境就比較好、也較整齊,畢竟如其名,因興建經費是來自美國的援助;但當然會以領導階層的幹部才能居住,一般勞動的礦工是無法申請到這裡居住的。

    
⬆️礦工阿嬤用親身經歷導覽解說宿舍狹小空間的生活      ⬆️介紹居住空間和環境較為整齊、舒適的「美援厝」        ⬆️以老舊相片解說當年樣貌(劉寶麟攝)
  過往(劉寶麟攝)                  (劉寶麟攝)

 ⬅️猴硐早年的生活景象(礦業火車頭與火雞,由周朝南先生提供)

八、寄命土地公
  在通往復興坑的道路上,會先看到「福安宮」這座土地公廟,礦工們之所以稱為「寄命土地公」的原因,是礦工們在上工進坑前都會先經過這裡,因為礦坑工作非常危險,常有災變發生致死傷慘重,所以他們都會來向土地公稟明姓名,並把性命暫時寄放在土地公這邊,希望土地公能庇佑,讓他們順利出坑下工。這是全臺灣唯一有這特殊禮儀的土地公廟;礦工前輩帶領大家經過「寄命土地公」時仍然不忘合掌行禮,並訴說許多不可思議的神蹟現象,除了代表這是礦工們的心靈寄託外,我想也是應證天理循環、善有善報的道理吧!

 ⬅️「福安宮」是全國唯一有「寄命」的土地公廟(劉寶麟攝)
九、「復興坑」與「瑞三本坑」
  「復興坑」是猴硐一個頗為特殊的礦坑,它的開採工法係以傾斜18度的斜坑導入,煤礦產量雖然不是最高,但因為有「寄命土地公」的神蹟,卻是全國出事傷亡比例最低的礦坑。此區域有許多礦業遺跡,是非常值得一探究竟的秘境,老礦工們也規劃了「戀戀復興礦」的導覽走讀行程。
  「瑞三本坑」則是全國煤礦產量最大的礦坑,裡面開採延伸的脈絡型路線,遠遠超過你我想像。坑口「瑞三本鑛」四字是由瑞三礦業公司董事長李建興親筆所題,為何是「鑛」而非「礦」?是因為李建興當初成立「瑞三鑛業公司」時,是在牡丹地區開採金礦,直到民國38年經政府核配承購猴硐礦場採礦權,從此因煤礦產量極大,成為全臺第一礦業鉅子。

   
⬆️復興坑的礦業遺構仍非常完整,也有許多故事可以追尋(劉寶麟攝)       ⬆️瑞三本坑礦口與老礦工前輩們合影(周朝南攝)


十、礦工文史館
  今日走讀的最後一站「猴硐礦工文史館」,它是老礦工前輩們的精神堡壘,也是礦業有形、無形資產保存的匯集地。這間憑藉老礦工們自身力量成立的館舍,保存了臺灣採煤的歷史記憶,讓老礦工們的精神得以探訪、傳承與延續。館內展出許多礦坑內部工作的珍貴影像及礦坑技術文件與器具,訴說著採煤工作的辛勞與不易。

 ⬅️老礦工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導覽解說礦業點滴(劉寶麟攝)

許我一座公立礦工博物館
  最後來談談「猴硐礦工文史館」的老礦工們,現在面臨的重大挑戰與困境吧!
  在新北「猴硐」這個地方,要追憶、保留的資產不是貓村,而是曾經繁華熱絡、對臺灣經濟發展,有不可抹滅貢獻的「煤礦」遺跡。不管是有形的礦業設施、器具及坑道,還是無形的礦工工作、生活百態記憶,都是極具歷史性,你我都應該去接觸、去瞭解的。
  我從去年開始多次參與跟著礦工前輩們,走了好幾趟「生活記憶漫遊」及「戀戀復興礦」行程,也在他們憑自己之力建立的礦工文史館,透過他們親身經歷,讓我認真學習到臺灣礦業的相關知識。因此才號召了自然步道協會、胡璉故居紀念館及導遊領隊的伙伴先進們來此到訪,並透過爬梳,整裡了一些猴硐礦工小故事及佐證資料撰寫此文,提供給前輩們參考。
  現在猴硐礦工文史館這個民間自己成立的文資彙集地,因為地主(瑞三礦業)不願再續租,加上前輩們都已將近古稀之年,要再親自經營也有困難了。但這些心血都是歷史的印記,他們期盼公家單位能接手繼續發揚光大,挹注資源讓「在臺灣的故事」不被翻頁遺忘,接續維護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因此正發起催生一座國立等級的煤礦博物館。
  如果您也願意支持,可以利用下列網址連結(已將網址轉為QRCode提供掃描),進行「#許我一座公立礦工博物館」的倡議支持,邀請會員朋友們一起參與,並轉發分享讓更多的朋友來響應,衷心感謝您。

   ⬅️聯合報民意論壇為「猴硐礦工文史館」的投書(袁為提供)

【礦工生活記憶漫遊走讀路線】
猴硐火車站-遊客中心及願景館(原整煤廠辦公室暨倉庫)-整煤廠—運煤橋-瑞三鑛業大樓-王醫師診所-猴硐鐘萼木-礦工宿舍、美援厝-寄命土地公-復興礦-瑞三本坑-猴硐礦工文史館
【交通方式】猴硐火車站
1.臺鐵:宜蘭線、平溪線上下行各列區間車或區間快車
2.公車:808(瑞芳火車站至猴硐活動中心)、F808(龍安宮至碩仁里)
3.公共自行車:YouBike2.0共50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