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四個較大盆地—臺北、臺中、埔里、東河。臺北盆地面積雖不是最大,但擁有最豐富的人文與自然多樣性。而臺北盆地南北二十餘公里,東西近18公里,其中的北側如這張空照圖所拍攝,又是各種分野知識的大總匯。
由東往西望,讓人不由得注意的地形,是尖錐狀的觀音火山。被地質學者列為大屯火山群一員的觀音山離群獨居,三角造形,格外引人注目。近代史料文章中常有:帆船由淡水河溯流進入臺北盆地時,穿過觀音山腳下河畔的描述,都對青山夾岸雄偉的氣勢,讚嘆不已。
十七世紀末葉,由福建來臺灣採硫的
郁永河在《裨「ㄆㄧˊ」海記遊》描寫:「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門(今關渡),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矣」。
十九世紀末,
馬偕傳教士由加拿大來中國,再輾轉到淡水。馬偕在自述中說:「我舉目向北向南觀看,然後向內陸遙望,濃綠的山嶺,心靈非常滿足,心神安寧且清靜……」。
盆地北側水系豐富,畫面右側,也就是北面來自大屯火山水源的細流,多注入淡水河系,只有基隆河是從更遠的雪山山系聚水而來。由於四季都有雨水,這區域在20世紀以前一直有農業的功能,而不是現代人印象中的,臺北盆地是工業商業發達而已。且關渡平原到今天仍保有濕地與農業,足見這裡曾是優質的綠地環境。
畫面中最前面的區域,是以往臺北人較不注意的雙溪,雙溪與貢寮雙溪河一字之差,常讓人搞混。雙溪的上游被稱為內雙溪(中段通常稱外雙溪),坐落於溪西岸的故宮博物院,是世界知名的四大博物館;河的東岸是沉積岩的五指山系,山系南段上面有個名校是東吳大學。故宮背後的山坡一直跨到淡水河出海口,多是大屯火山熔岩的末梢,只有芝山岩與陽明大學的基盤部分是砂岩,如此人文與自然濃厚交疊、人靈地傑的氣氛,冉冉而來。
芝山岩被人類學者列為臺灣重要的史前遺址,原來這個地區數千年前就是適合人居的地方。建築專家認為:現代人理想的居住環境不能離城市太遠,但還要保有青山的空間,綠色廊道如果能像手指頭般的切入城市,最為理想。無疑的,臺北盆地北側的空間,已經超越綠地城市需求的標準。
文‧圖/陳敏明 2018.4